來源:中影人藝考表演學苑 發布時間:2025-08-09
氣息是表演臺詞的根基,就像樂器的共鳴箱,決定著聲音的穿透力與情感的承載力。表演專業藝考生的氣息訓練,核心不在于追求時長的持久,而在于建立可調控、有彈性的呼吸模式,讓氣息能精準呼應角色的情緒起伏與臺詞節奏。
首先要打破日常呼吸的慣性。多數人習慣淺短的胸式呼吸,吸氣時肩膀聳動,氣息僅停留在胸腔上部,這在表演中會導致聲音發飄、缺乏力量。訓練的第一步是建立腹式呼吸的覺知:平躺時將書本置于腹部,吸氣時感受腹部隆起推動書本上升,呼氣時腹部收緊讓書本緩慢下沉。站立練習時,雙腳與肩同寬,雙手叉腰感受腰腹的擴張與收縮,確保吸氣時氣息能沉至丹田,而非向上頂動胸腔。這種呼吸方式能儲存更多氣息,為長句臺詞提供持續的動力支撐。
氣息的控制力需要分層訓練。可以從“慢吸慢呼”開始:用4秒勻速吸氣,保持2秒,再用6秒勻速呼氣,過程中想象氣息如細流般從丹田涌出,避免中途憋氣或突然泄力。進階練習可加入“數數訓練”,一口氣從1數到30,要求每個數字的音量均勻、音色穩定,中途若出現聲音顫抖或氣息不足,需重新開始。更具針對性的是“階梯式呼氣”:設定低、中、高三個音量層級,吸氣后先以低音量數1-5,再轉中音量數6-10,最后以高音量數11-15,通過音量變化訓練氣息的強弱調控能力,這種練習尤其適合表現臺詞中的情緒遞進。
結合文本的氣息調度是訓練的關鍵。同樣一段臺詞,不同的呼吸節點會傳遞截然不同的意味。比如表現緊張時,臺詞間的換氣會短促而頻繁,氣息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;表現沉思時,往往在長句中段有一個綿長的拖氣,仿佛思緒在空氣中延展。訓練時可選取包含長句、短句、感嘆句的文本,先用鉛筆標注換氣點,再嘗試不同的換氣節奏:長句需提前儲足氣息,在逗號處做“偷氣”處理,即快速吸入少量空氣;短句則要控制呼氣的力度,避免氣息浪費導致句尾聲音虛浮。尤其要注意情感強烈的臺詞,如憤怒的斥責、悲傷的哭訴,此時的氣息往往伴隨身體的震顫,需在訓練中刻意模仿這種生理反應,讓氣息與情緒形成聯動。
對抗性練習能增強氣息的穩定性。所謂“對抗”,是指吸氣時擴張的腰腹肌肉與呼氣時收縮的肌肉形成持續的張力。可以嘗試“吹蠟燭”練習:想象前方有一根蠟燭,吸氣后勻速呼氣,讓燭火保持傾斜卻不熄滅,過程中感受腰腹的持續發力;也可用吸管向水中吹氣,控制氣泡均勻冒出,以此訓練氣息的持久力與控制力。對于容易出現氣息上浮、聲音發緊的考生,可做“嘆氣式朗讀”:先自然嘆氣,感受氣息下沉、喉部放松的狀態,再保持這種狀態朗讀臺詞,避免刻意用嗓導致的氣息紊亂。
生活化的氣息積累同樣重要。日常說話、大笑、哭泣時的呼吸模式,其實都是表演中可借鑒的素材。可以觀察激動時人們的呼吸——語速加快時,氣息變得急促且淺;而表達深沉情感時,呼吸則緩慢而悠長。訓練中可刻意模仿這些真實場景中的呼吸狀態,再將其轉化為臺詞中的氣息運用。比如表現角色的疲憊,可在句首加入輕微的吸氣聲,讓氣息帶著慵懶的松弛感;表現驚訝,則需在臺詞前做一個短促的深呼吸,模擬瞬間的生理反應。
氣息訓練的終極目標,是讓呼吸成為無意識的自然反應。當考生不再刻意關注“如何吸氣、如何呼氣”,而是能根據角色的情緒自然調動氣息,讓聲音隨著呼吸的節奏起伏,此時的臺詞才會充滿生命力。這需要成千上萬次的重復練習,讓腹式呼吸成為身體的本能,讓氣息的調控與情感的表達形成肌肉記憶。最終在考場上,每一次呼吸都服務于角色的塑造,每一個音節都承載著真實的情感,這樣的表演才能真正打動考官。
說明: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(QQ:1624823112),萬分感謝!
官方微信
微信掃一掃
官方微博
微博掃一掃
ONLINE MESSAGE